1986西安城牆  

 

沒有Wifi,沒有上網,沒有手機,更不像今日的都市人會在旅途中同Siri對話,玩得特別自在。旅行,在二十一世紀實在是輕鬆平常事,有人家中總是擺在著「準備中」的大篋,興之所致,買張機票,訂間酒店,馬上出發。

 

上世紀八十年代,隨著交通網絡一日千里,那時候,香港突然颳吹了一片「自遊行」之風(當年叫自助旅行),當時不少年輕人紛紛闖出維港。記得《老殘遊記》:「老殘行李本不甚多,不過古書數卷,儀器幾件,收檢也極容易,頃刻之間便上了車。」你們的「儀器」又是甚麼?無論大家懷著甚麼目的出發,總會相隔一段時間,就會想看看外面各種各樣不同的世界。

 

一些人到了夢寐以求的歐洲,一些人到了日本見識「鬼子」的文明,但更多香港人會選擇到中國,除了希望一睹錦繡河山之外,便宜的旅費也是一大原因。畢竟,那年代要坐飛機可說是「人生大事」,一張機票的價值連城,如我等窮苦學生只能仰天長嘆。要知道,當年我們北上旅遊,大都沿陸路而行,體驗魯迅話「路由人行出來」的真理,省卻了一大筆旅行呢!

 

一個人的興趣有很多,筆者的興趣排名榜首位是足球,第2位就是遨遊世界。記得在1983年左右,我開始同旅行這位新朋友打交道,回想起來,或者同當年TVB播出的三個資訊節目《絲綢之路》、《寰宇線》及《青春前線》,存在莫大關連。

 

《絲綢之路》是日本NHK製作,TVB配音,由鍾景輝及羅志強主持,第一輯介紹的是在中國境內的一段絲綢之路,由西安出發,到抵達帕米爾高原;之後推出第二輯及第三輯,最終抵達意大利名城羅馬。《絲綢之路》內容豐富,筆者準時坐在電視前看得目瞪口呆,既介紹旖旎風景,也觸及風土人情及歷史遺蹟,那年頭不像今日能在網上隨時收看,板凳仔、睇電視是每家每戶的基本動作。

 

至於由斯文美女盧敏儀主持的《寰宇線》,就是介紹世界各國的鐵路旅行,教導我們如何在軌道上享受跨越國境的樂趣,兼且欣賞沿途的一景一物。節目的開場白「鐵路遍寰宇、天地任我行、青春作伴,消遙萬里遊」,至今在腦海縈繞不去,千迴百轉。只有十五歲的我被兩套紀錄片,打開了一扉向世界中心出發的大門,不其然對旅行產生了濃厚興趣,總希望有一天自己就在親歷其境。

 

望梅止渴的日子又過了兩年,1985年國際青少年節,TVB1984年推出了《青春前線》,由五位年青主持以青少年大使的身份擔正,最初的五位大將是張國強、羅志強、馮雲黛、盧敏儀,還有一名只說英語的男生(出現時間太短,忘了名字),後來被美女唐麗球取代。節目內經常強調年輕人要追上時代,挑戰自己,體驗不同文化的生活,其中羅志強就常常分享個人的旅遊心得。

 

自此之後,筆者開始尋找大量旅行相關資訊,為出門作好萬全之備,最主要的基地是圖書館,當時真沒有想過30年後的今日,足不出戶,clickclick,點一點,就能搭通天地線。直到1985年八月,我與幾位同學一起踏上征途,北上神州,足跡遍及廣西幾個重要城市(如桂林、柳州、南寧等),但可能是大夥兒一起出發,印象反而不太深刻。

 

第一次的嘗試是為了明天而準備,經歷過自己的一小步後,讓我對未來的大大步充滿憧憬。隨後,我閱讀過的旅行家的作品如:周永傑、曾展強、葉特生、陳天權、水禾田、徐家英等等,總結一句就是「年青人,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」,千里之行始於足下,體驗生活比起聽別人怎樣生活,來得更有意義。

 

1986年,一個人之旅終於成行,當年中國改革開放不久,省吃儉用的話,旅費夠我遊山玩水一個月,而我的腳步之後也沒有停下來,19871988年分別到過中國的華東、華中及華北、還有要坐飛機這等大事的到韓國、台灣。旅行到底是甚麼?旅行家提出的不外乎是了解當地文化、歷史和人情,對於大部份人來說,不過是到此一遊,selfie一下,最終恐怕還是血拚冷氣比寒冬更冷的大商場。

 

筆者認為旅行的目標因人而異,不分高低,不分輕重,不分貧賤,只要根據個人喜好,追尋自己喜歡的方式去享受一次旅程,那就夠了。「只有網下世界,沒有網上世界的」年代,筆者在沒有任何booking的情形下,究竟是怎樣體驗旅途的喜樂,如何孤身面對全然陌生的人和事,在此真誠與大家分享,回顧當年中國,本文是遊記系列的首集,又是那一句,且聽下回分解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傑拉德在台中 的頭像
    傑拉德在台中

    台中港人

    傑拉德在台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